2011年1月3日 星期一

菩提心耘業果田

菩提心耘業果田
■出處:《福智之聲》第158,159期合刊
陳耀輝學長口述編輯室整理
  師父是以「菩提心」來種田,以此方式實踐佛法的內涵。種田其實就是在種善因、種業果,真正從無限生命來看,也許這輩子看不見成果,但是沒有關係,「因」種在地上,「果」長在天上!
  福智麻園農場自今年三月開墾以來,面臨地力貧瘠的困難,雖然努力耕耘,但收成仍有限,尤其最近承租的十八號地,由於過去長期使用化肥、農藥的緣故,土質形同粉沙,綠豆播種下去不是無法發芽就是營養不良,眼看心血盡付塵土,有人提議:「是否使用少量化肥救急?」這一提議掀起了農耕同修們內心的波動及掙扎,陳學長藉著因緣向師父請益,再一次釐清了「所求為何?」陳學長隨後於八月二十日召集園區農場同修座談,將師父之教誡與其心情轉折和大家分享。

 
  我想提《西藏生死書》裡的一個例子做比喻,有個人走路不小心掉到洞裡,心想:「這不是我的錯!」費了好大的勁才爬出來;第二次,走到同一條路,雖假裝沒看到洞,但還是掉了進去,心裡仍想:「這不是我的錯!」花了很長時間才爬出來;第三次,又走上了同一條路,雖然看見了洞,卻還是掉了進去,但自己知道是習氣使然,內心終於承認:「這是我的錯!」立刻就爬了起來;第四次,再度走上同一條路,他看到了洞,警覺地繞道而過;你們猜這個人第五次怎麼走?他走上另一條路!這幾天農場發生的事,與上面這個例子有幾分相似之處,是一個真實的「掉進洞裡面」的例子,可以請林茂宗師兄講一下。
  林茂宗師兄:經營農場以來,雖然秉持著「作為園區環境緩衝帶」、「光復大地」的大目標,但不可否認的,內心始終存著「要種出東西來」的想法。十五號農地是大學預定地,但因教育部暫時還未同意,所以前幾天我們先以「農場」的名義租下來,企劃課、耕作課、銷售課立即開始討論:「要種什麼?」
  一開始就決定種九公頃的地瓜,可以生食,也可以做成地瓜片、地瓜粉……總之,都是以「生產」為考量。後來一次農業會議中,陳學長提及是否再種二公頃花生,所以第二版耕作計畫變成七公頃種地瓜、二公頃種花生。等到請法團回來,種植計畫又變了,第三版耕作計畫是種植二公頃的花生、二公頃的地瓜,以及少量冬瓜。
  後來陳學長由於向師父請益,於是在一次會議中改提議:「是否可種一期綠肥?」我回答學長說:「現在種太陽麻最好,因為翻耕的時機剛好趕上種植冬瓜,紅蘿蔔也不錯……」學長告訴我:「你又想到『那裡』(生產)去了!」回想這一路走來,始終掉進洞裡,我想我們現在已經有所覺悟了,就看如何走一條正確的路了。
  我們造業的時候有一個推動主軸,雖然大家都會想:「我們學了佛,就要照著佛法這條路走!」但真正去走的時候,常常不知不覺就迷失掉了,也不是故意的,只是無始以來習性使然,它就是有個主導的力量,常使得我們走一走就走到原來的路。
  請法回來以後,我去向師父報告這次請法過程,師父聽了卻說:「參與農耕的每個人都非常辛苦,但頭腦裡始終掛念『收支平衡』,如果老是這樣想,護法是不會護持我們的!」我看看如證法師,心裡想:「師父為什麼講這個,到底發生了什麼事?」後來我又請益如證法師,他建議我請教淨遠法師可能會比較清楚,但一直沒有機緣。後來問了陳榮三:「這幾天農耕隊發生了什麼事?是不是大家壓力很大?」陳榮三回答說:「不會啊,大家沒有業績壓力啊……除了這幾天,十八號地開始耕種,彼此需要互助幫忙,農務比較繁忙!」但我想應該還有其他原因吧。
  直到上個星期六早上(八月十四日),謝文寬告訴我:「農場同修的意見又擺不平了,陳榮三想用少許化學肥料,但農耕隊的同修不同意……」其實,陳榮三前一天曾對我說過這件事,他認為有些綠豆長不出來,施點化肥可能會有幫助,否則再「追肥」也徒勞,我單純地想:「初期促進豆子生長,應該沒有關係吧!即使做了以後,才發現這想法是錯誤的,至少也能找出失敗的原因,總比彼此意見不合,停在原地踏步來得好。」於是答應了他。
  當天下午,我向師父報告一些事情,報告完後,又想起前幾天師父的告誡,我心裡一直不解:「農場又不像『里仁』每個月要做損益報表,根本沒有『收支平衡』、『業績壓力』的問題啊!師父為什麼要這樣講?農場唯一的要求只有『認真做』!」這問題一直在我頭腦裡翻攪,思考著怎麼問師父才好?
  我想了想於是向師父報告「肥料」這件事情:「現在發生了一件事情,十八號地有些豆子因為肥料被流失了發芽發不出來,看起來黃黃的,長得很不好,在這種緊急狀況下,弟子思考是否可以使用一點化學肥料『應急』一下?」師父聽了問:「什麼是『應機』?」我回答說:「是『應急』!因為用有機肥比較慢,可否用化肥把長不起來的救起來!」師父說:「長不起來就長不起來,為什麼要長起來?」
  我聽了差點冒冷汗,因為我想的和師父是不一樣的,我心想的是:「讓長不出來的趕快長出來!」而師父想的是:「為什麼要長出來?」當下現起的第一個念頭是:「原來『收支平衡』是這個意思!」我的心態就是為了求「收支平衡」,才會希望它們全長出來,急著用化肥。想了想,不只陳榮三有問題,我也有問題,林茂宗組長也是,一看到荒地就想要種些東西,閒閒放著就不安心。
  師父接著說:「如果一次應急、二次應急、三次應急,讓你種出東西來了,每一次都種得很成功,結果這是最大的失敗!別人種有機,一直撐個半死,我們在這裡做得很成功,最後全部都失敗!」聽完以後,我清楚知道師父不要用化肥,但仍向師父報告:「這裡有上百公頃的地,光一公頃田菁的成本就要四萬,包括種子費用、犁耙費用,十八公頃總共要六十四萬,其他費用不說,一期四個月就要六十四萬,而且以後若要播種,仍需要有機肥……實在責任重大啊!」我內心想的是:「這不好做啊!」但不敢說。
  師父說:「這不是『責任重大』是『功德無量』!」我想不透什麼「功德無量」?師父又說:「我們這樣做,山神、地神、河神、水神、龍王,還有土地上生存的眾生,大家都可以在這裡安然、和平的相處,都可以快樂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面!」
  這一刻我才恍然大悟,我從來沒有想過什麼山神、水神、河神,只想到玉米種下去,最好每株長三穗,每穗都一公斤最好!每天想的就是這個,所以放肥料、種田菁都要算成本,不算怎麼可以?原來這叫做「收支平衡」!然而我們這邊「收支平衡」,卻看不見另一邊眾生每天嘴巴一開一合的在吃毒、在受苦,好像那是他家的事,我看不見,我們每天講慈心種種理念,結果真正去做時,還是「我」最大!這才發現「哇,好困難!」縱然有理念,但真正去做的時候,內心的「體」卻如實呈現在眼前。
  師父後來聽我說需要花那麼多錢,就說:「我們基金會那些錢,以後也許全都投入土地上,用光了就用光了,也許菜還是長不出來,可是已經成功了。」你們了解師父的話嗎?這樣去落實理念,也許沒種出東西來,但已經成功了,因為「因」已經種下去了!我後來問一位會計師:「你讀過這樣的理論嗎?」他回答:「沒有!」所有的書沒有一本這樣寫:「你投資了,種下去了,沒有收成,但卻成功了……」以前會懷疑:「沒有收成怎麼可以說是成功?」直到現在才深深感受到。
  我問師父:「是不是『看得見的』我們失敗了,但『看不見』的我們成功了?」
  師父說:「不是!這樣繼續做下去,不只『看不見的』成功了,『看得見的』也會出現的!」你們了解師父的意思嗎?以後因緣具足,果就出來了,現在沒有種那樣的因,怎麼會有那樣的果?我回應師父:「如果泥土裡沒有瓠瓜的因,怎麼可能長出瓠瓜來? 現在肥不夠、條件不夠,卻一直要土地長出東西來,是不可能的?」師父說:「對。」
  總結師父的教誡有三個重點:第一,長不長得出來,先做最壞的打算,心就會安定下來;第二,我們投資那麼多錢,雖然從世間的角度看起來不划算,但這樣做可以讓看不見的眾生無限歡喜,也是賺到了,不是從「看得見」的角度可以衡量的,這是「功德無量」;第三,這樣繼續努力,「果」一定會出現。
  短短時間內,有了師父這三點教授、教誡,我的心就轉過來了。自有農耕隊以來,我們一直走在錯誤、失敗的觀念上卻不知道,每個人都做得那麼辛苦,雖然一直想「和合」卻和合不起來,因為我們種的是「不和合」的因,和世間功利的心是一樣的,怎麼可能和合呢?帶頭的人像我,就是這種心情,下面的人自然就會有壓力,心又怎麼能安呢?這不是陳榮三的錯,錯誤是從我開始,但我不清楚,透過這個過程才知道。
  今天召集大家來親自向大家說明這個經過,大家就比較清楚了,心情也可以穩定下來,但不是以後就「輕鬆了」,反正作物長也好,不長也好。不是這樣的!以前,我們很希望農場能賺錢,至少不要虧本,但師父的心態是以「菩提心」來種田,以此方式實踐佛法的內涵,種田是真正在種善因、種業果,真正從無限生命來看,也許這輩子看不見成果,但是沒有關係,「因」種在地上,「果」長在天上,師父是這樣看的!
  我才發覺,我們來園區的價值就是在這裡,大家放棄世間的收入和家庭生活來這裡加入大家庭,為的是什麼?是為了理念要走這條路。但是來了以後卻不知道應該怎麼走,不知道如何把佛法落實到生活中,其實,只要我們用這種觀念去做,就已經把佛法融入生活中了,已和菩提心相應,我們也在行持「業果」的道理,在利益眾生、利益大地。
  這麼一想,心情就開闊了:「這麼殊勝,我怎麼能不趕快去做?只要種因就可以了,怎麼有這麼好的事?」內心現起的是很積極、認真的心情──多做一件,未來就多一分善果;反之,若有任何損害,是損害團體和我自己。如果用這種心情努力去做,即使種不起來,從「業果」角度來看卻是成功的!想想怎麼會有這麼好的事?
  再想想,如果當時我仍有「用一點化肥其實沒關係,土地不會酸化」的想法,還要向師父辯解的話,師父的話我可能就聽不進去了,只會想著怎麼用種種理由說服師父,最好能照著我的方式繼續做,無法以「同理心」感受師父要說的話,這時候師父也只能說:「好啊,沒關係,你就這樣做吧!」師父不會和眾生對立得很厲害,他會隨順你的意思去做,直到你走不通了再繞回來這條路。我們何必浪費時間,何不現在就聽師父的!
  過去無形中造成大家很大的壓力,我在此向大家致歉,實在是我也在無知、無明當中,不過從今以後知道了,但並非從此就「散散地」做,而是應該更認真,為自己的業果負責。如果團體中的每個人都這樣努力,哪有不成功的?
  那天我聽了師父開示,心轉過來以後,我感覺我們的業好像就轉變了,你們還會覺得心緊繃著嗎?你(林茂宗師兄)轉過來了嗎?待會兒可別又跟我說:「那空地,我們再來種個二公頃番薯吧!」我會說:「喔!你又來了!」不是不要栽種,而是應修正觀念,以「三生」為主-生活、生態、生產。
  絕對不能不講「生產」,但若只求「生產」是絕對錯誤,也不能只談「生態」,這樣大家會沒飯吃,這也是行不通的,我們的不共之處是「生活」──我們的生活以佛法為宗旨理念,就如師父對我們教誡的「菩提心」、「業果」的理念,愛惜這片土地的眾生,也更愛惜自己。
  我們以「農耕」的方式來參與,生活看起來和一般農夫一樣就是種田的,但背後是有理念指導我們做這件事的,既然以此理念做這件事,就必須注意到對這片土地的眾生平等以及生態的平衡,創造能夠讓我們存活下去的路,接下來才談到「生產」。
  「生產」的規模有小面積、大面積,今天我們有這一大片土地,不必再回頭行小面積的做法,因為這樣耗費的成本較高,需要的人力也較多,所以,我們不妨嘗試比較大面積的耕作法,但也不必每一片土地都耕得光溜溜的,留一些給眾生居住。記得,我們在做這些事時,要留一些路給眾生走,不是我好就好了,田埂路留寬一點沒關係,讓昆蟲、動物有棲息的地方,有些樹不要修得禿禿的,樹蔭下也許比較長不出東西來,沒關係!有些鳥兒會飛來,生態環境會慢慢形成……。
  我本來對生態也不了解,透過了解師父這樣的胸襟和智慧,發覺原來保護生態不困難,就是讓眾生在這片生意盎然的土地生存下來,回復古時候和睦、安詳、有生機的農村景象……。

沒有留言: